|
|
楼主 |
发表于 2008-6-26 21:28
|
显示全部楼层
标准起草人:矿泉水标准10余年没改
新标准发布至少还需半年时间
# h! S* \1 @6 {% p
, Q9 y" K" Z4 t. t' N 国家标准委员会农业食品部的工作人员对《青年周末》证实,新的矿泉水国家标准确实是正在起草制定中。; Y, B* `- t5 L) A" S
记者一路追访到新标准的起草单位——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。该项目负责人——全国食品发酵标准化中心主任郭新光对记者介绍了相关情况。3 Z1 e) y# i6 o2 p( i [- q7 ^
6 h( D& J6 h! Q* H
他说,旧的《饮用天然矿泉水》国家标准已经10多年没有修改,其中确实没有溴酸盐这一块内容。旧标准是1987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地质矿产部、卫生部和轻工部等三部制定和发布实施的,曾于1995年进行过一次修订,此后一直沿用至今。8 o$ h/ g2 A% E" R- n( {
- U: j1 u/ Z2 {7 C 郭新光透露,新的矿泉水国家标准有可能在半年内发布。“从去年起我们就开始着手制定新标准,我们这边的工作最近一段时间就要结束了,然后会报到国标委。在我印象当中,应该不超过半年就会作出批复。”8 e: B/ O1 u ?2 ~, Y
) H* L' Z$ @: s# j 为何矿泉水标准10多年没修改?
7 |9 K e! ^5 h3 L& _0 m2 i
* b, `# ?- }7 U( ~, B1 z! N6 F 青年周末:为什么我国矿泉水产品标准中一直无溴酸盐指标?为什么直到现在才修订?
$ r2 Y6 U+ ^; L5 H9 `7 |( d3 b& u1 u" q3 _8 x
郭新光:第一,这个标准确实是时间过久;第二,国家标准是有阶段性的,在每个阶段,我们对各项指标、对产品的认识都不一样,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。可能在当时那个阶段,我们对某些指标有某种要求,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,国际上很多观念也都在发生变化,以前的标准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发展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肯定会作出相应调整。
$ W F6 a- G8 K% T0 x
/ P- t. S' A1 R 青年周末:但既然旧标准对人体健康可能带来不良影响,为何不尽早进行修订?+ ^/ h; g, H* U( a$ _+ J
& j. b2 y+ @2 I2 s' { 郭新光:制定一套国家标准的时间较长,目前我们也正在加紧修订。
% _! @* A; h6 M; `: }: p. V4 [0 a$ [4 o! _
青年周末: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,标准中对菌落总数规定得过于严格了,为了杀菌,厂家不得不大量使用臭氧,从而导致溴酸盐的超标。新的标准中,会把菌落总数放宽吗?4 B1 l) Z8 P* A
; K2 t4 l1 S3 {/ f) L, [, h 郭新光:有可能。我们现在正在跟卫生部进行沟通协商。前面也说过,这个标准是三四个部门协商制定发布的。一般来讲,因为溴酸盐是致癌物,我们希望把这一块降下来。而菌落总数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,我们要控制的主要是其中的有害菌。从这一点来看,虽然菌落总数的标准有所放宽,但实际上更严谨了。
. i3 D+ H5 j1 w/ t k# b) k
1 j' `! K3 d, e" P. A 新标准修改稿为何曾删去溴酸盐指标?
, ^# A+ Z$ N a& ^0 D9 A, _
+ x" K/ m" ~! w/ i- i4 Y 在此前的报道中,有这样的说法:“矿泉水国标的修订版本就是按照行业、企业等各个部门意见总结而成。按照我国矿泉水企业设备目前的现状,要把‘ 溴酸盐’的指标降到国际标准的范围内,更多的企业就有可能要退出市场,可想而知企业是什么态度。本来在新标准的第六稿中添加了溴酸盐的指标,但第七稿就被删除了,其中原因不言而喻。”! y) o6 @ s3 N+ s! g9 L/ Z9 V
3 b" h( F \+ P7 u$ ~9 |
青年周末:有报道说,你们曾在第6稿中增加了溴酸盐指标,但在第7稿中又删除了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% Z: A3 F# m0 O
, |; H' p0 R/ R) [8 x7 z! b! z- ^
郭新光:应该没有吧。当时可能有企业提出了一些意见,但在后来的标准稿中还是有溴酸盐这一指标的,基本上我们也是参照了去年开始实施的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,在溴酸盐指标这一块跟它保持了一致。实际上从去年开始,对这个标准讨论了很长时间了,现在都早已经不止第7稿,第8稿都出来较长一段时间了。
0 {0 x6 m% K% ^& T: k4 Q \# r5 S; O% _7 `6 E& @9 a
中消协律师:让消费者知情能消解市场恐慌8 M5 Z4 H; J5 W/ ?4 i
' ^5 f7 _) h8 r: i1 M( Q( {+ y, N 谁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?对于可能存在的危害,厂家是否应主动标示?消费者该向谁问责?是否能索赔?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的邱宝昌律师。: M2 u% p2 f; v
2 k; C; Z! j& I7 u9 ~1 _0 | \
企业有法律义务让消费者知情; i' Q$ o9 ?8 T# H' M
0 o( K% D8 X0 s! h0 G' ^* D 青年周末:新的国家标准出来之前,矿泉水厂家是否应该主动在产品上进行说明,或者进行召回?法律上是否有相关的规定?
, e: ]; j0 }* ]2 ]6 ~3 }
! z* [/ V/ c, n/ I 邱宝昌:第一,如果厂家的生产符合国家法律法规,就不能说它违法,而是国家标准需要及时更新。第二,如果在厂家生产的饮料当中,含有经科学研究证明对人体有危害或潜在危害的成分,厂家应当明确标示,也就是说明溴酸盐达到多少含量,将可能造成怎样的后果,把这些信息清晰地标示在产品上,让消费者知情。同时,厂家还应该主动地尽量降低这种有害成分。
8 |9 f9 n) P$ w- R, d9 Y3 s- G0 n% e' w3 A D& e
青年周末:那么有没有具体的法规规定厂家必须这样做呢?( a% x5 [: j: h! L& F2 {$ s' V4 n' w
4 C- a( D& D0 d
邱宝昌: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八条对消费者知情权有明确规定:“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、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。”是否符合标准,有没有潜在危害,国际上有什么样的相关规定,比如溴酸盐对人体可能带来什么影响,这些可能性都要告诉消费者。这是法律规定企业必须尽的义务。7 J9 x) r$ l# e: @% @& s
, [+ H3 z( e: a4 [" U7 z 主管部门应通过各种渠道告知消费者6 K, T5 z ~6 i1 T2 O8 I, r
x+ w8 i: F0 w, Q3 |+ i j 青年周末:等新的标准出来,时间上有迟滞性,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个问题,如何解决?相关监管部门是否也应该向社会进行一些解释说明,主动把真相告诉消费者?/ q2 o+ d7 v% s! P9 D u
2 |( ~" m* o% U/ \! A9 W3 f9 |* a 邱宝昌:因为新标准本身就来得晚了,在它出来之前,相关主管部门,或者相关技术法规部门,应当把这个信息,即溴酸盐有潜在致癌性——这个在国际上已经有定论的科学结论,通过各种渠道尽快告诉消费者。
1 l( x3 \% A0 o* d: N# [8 Z
, @4 ~) `. p" r# X q4 b3 C/ } 青年周末:那么有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监管部门必须这样做呢?或者说,消费者应该向谁问责?
. s) V( f& }2 r* l: }' c
$ N. w, `# N2 b: J, a, c. L 邱宝昌:《食品卫生安全法》里只是规定应当符合标准,但现在这个标准又滞后,这就成为一个两难的问题。我认为,虽然法律上没有相关规定,有一个空白点,但按照现在“执政为民”的政策来看,主管部门应当采取一种变通的办法,也就是在新标准出来之前,为了公众的健康安全,应当加大对经营者的监管力度 ——也就是说,尽管符合以前的标准,也应当要求经营者在商品上标示,让消费者了解情况。这是符合法律规定的。" M; ^# T+ W; R
8 ?2 W. V; p+ g
不必害怕引起消费者恐慌5 l+ R, f/ Z a/ k& o$ X
5 N9 d, |3 a" r# |
青年周末:但也有人认为,把这个信息向消费者公示之后,可能会造成消费者的恐慌。所以他们认为没必要进行公示。* f3 F5 E5 R0 Q( V
( M$ j1 r; q6 _9 S/ A! m1 ?
邱宝昌:我认为这是一种托词,不能因为怕引起恐慌,就永远把盖子盖住,隐瞒下去。因为担心恐慌而进行隐瞒的例子以前有过,比如原来的“非典”就是先瞒报,然后受到舆论的指责。我认为这些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还应当解放。溴酸盐只是一种可能的因素,并不是说它一定就能导致癌症,把这层意思说清楚,就不必害怕引起恐慌。公开反而能消解恐慌。
}6 O1 W, ` A/ i
H9 m1 t, I1 f- p 青年周末:我在网上看到有网友说“得癌症的去向矿泉水大厂索赔!法律应该支持!”如果有消费者真的去向厂家索赔,这在法律上成立吗?' f. u4 q' r: F. M
$ K( t, A* N [, K/ N/ H
邱宝昌:致癌的因素很复杂,没有排他性和唯一性的话,很难主张走法律程序索赔。除非他有证据证明,他所得的病确实是因为矿泉水的因素造成的。
' n2 D1 \+ W% I* B/ r& u$ M9 J/ v* G) ?9 I! f+ Q
链 接
& X4 O# f6 m' s e+ X3 H, l5 j9 u1 j$ a, M4 b3 f7 u) y" C4 }
此前媒体相关报道内容- [$ q" n& ~% N4 l" B' n3 j! z
1 B' W$ i) B4 u. p. K: m& c- x
一个不为消费者所熟悉,但饮用水行业皆知的名词,随着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,以及国家去年开始为矿泉水新标准征集意见,这个隐藏在中国饮用水行业中10余年的“秘密”开始浮出水面。饮用含有微量溴酸盐的饮用水,虽然短期内不会对饮用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,但长期饮用高溴酸盐含量的饮用水,将增加癌症的患病率。& a. L1 p) L! x; K+ S6 ?
9 e" O4 H- Z% R- l4 \/ J
一个事实让人惊心:中国的矿泉水标准中,一直以来都没有“溴酸盐”的标准。
( }) U- W! f5 K
. Y; ]) Z: k. }+ Y 据悉,国标规定矿泉水中的菌落总数为50cfu/ml。但为了达到这一指标,矿泉水生产企业大都采用臭氧杀菌等不同方式对原水进行处理,但臭氧杀菌方法若不当,易导致溴酸盐的产生。而由于控制菌落总数与控制溴酸盐之间在工艺上产生了明显的矛盾,且会增大企业的成本压力,使得溴酸盐成为了目前行业颇为头痛的问题。0 [% |. Q' j$ A* q: C/ m
! G9 k) X- N4 D0 M& R' I
2004年3月,可口可乐公司在英国销售的瓶装水,在一次抽查检验中被发现“溴酸盐”含量远超过英国规定的饮用水标准。公司不得不在欧洲地区全面回收该产品,总计数量有50万瓶之多。但在中国,虽然在饮用水行业中这是个公开的秘密,广大消费者却一点也不知道。去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矿泉水年会,专门就“溴酸盐”话题进行内部讨论时,禁止记者采访,记者只能以其他身份“混”进会场,得以听到了一些行业内幕。6 h$ \- E' o" i
e& {: Z4 \8 }( }
监督管理部门似乎就等着企业“良心发现”,制定标准要看企业的脸色。这种情况下,广大消费者的权益谁来保护?一个“行业秘密”在人们的眼皮底下隐藏10年之久,还让它一直存在下去吗?(青年周末) |
|